【成語(yǔ)】: 齜牙咧嘴 齜的成語(yǔ)、嘴的成語(yǔ)接龍
【拼音】: zī yá liě zuǐ
【解釋】: 齜:露齒。張著嘴巴,露出牙齒。形容兇狠或疼痛難忍的樣子。
【出處】: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五回:“即咨牙咧嘴道:‘不好吃!不好吃!’”
【舉例造句】: 濰河兩岸上的狗,吃死尸都吃紅了眼,見(jiàn)了生人就齜牙咧嘴。 ★峻青《秋色賦·故鄉(xiāng)雜憶》
【拼音代碼】: zylz
【近義詞】: 擠眉弄眼、咨牙俫嘴、齜牙裂嘴
【反義詞】:
【歇后語(yǔ)】: 烤熟的羊頭;廟前的石獅子
【燈謎】: 城隍廟里的判官
【用法】: 作謂語(yǔ)、狀語(yǔ);指人的外貌
【英文】: grimace in pain
【故事】:
字典查詢:
◆更多內(nèi)容: 可查看含有 齜 牙 咧 嘴 的成語(yǔ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