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拼音】: wú shì chuī xiāo
【解釋】: 吳:古國名。原指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逃至吳國,在市上吹簫乞食。比喻在街頭行乞。
【出處】: 《史記·范睢蔡澤列傳》:“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(guān),夜行晝伏,至于陵水,無以糊其口,膝行蒲伏,稽首肉袒,鼓腹吹簫,乞食于吳市。”
【舉例造句】:
【拼音代碼】: wscx
【近義詞】: 吳市之簫
【反義詞】:
【歇后語】:
【燈謎】:
【用法】: 作謂語、定語;指在街頭行乞
【英文】:
【故事】: 春秋時期,費(fèi)無極慫恿楚平王占有太子畢建的新娘,設(shè)計(jì)要害死太子畢建及他的老師伍奢全家,派兒子費(fèi)得雄去樊城誘騙伍員回京受誅。伍子胥得到的消息,就逃出楚國,到吳國的街市上靠吹簫乞討為生,后被人發(fā)現(xiàn)推薦去輔佐吳王攻楚
◆更多內(nèi)容: 可查看含有 吳 市 吹 簫 的成語。